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77岁老人绣了幅《观经图》,图中有532尊佛像,专家:价值千万
来源: 艺述史      时间:2023-04-24 20:59:12

1

2010年,在第二届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出现了这样一幅刺绣作品。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一幅精美的杭绣,名叫《观经图》

这幅《观经图》高184厘米,宽167厘米,用的是正反双面绣的技法。

正面一共有532个人物,缝制的是佛祖讲经与众生,众人认真聆听的场景。

佛祖端坐于画面中央,宝相庄严,天上则飘来祥云和飞鸟。

背面绣着7221字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文,针法犀利,流露出释尊开示被红尘所困信众的无边慈悲。

既融合了佛教普渡众生的慈悲柔和,杭绣棱角分明的技法又隐含在佛相消灭业障的刚硬态度里。

当盖着《观经图》的红布被掀开时,它瞬间惊呆了众多的评委和专家。

甚至有收藏家出价千万,想要当场买下这幅作品。

这时一位并不起眼的清瘦老人突然走出,狂妄的声音在安静的场地里十分突兀:

“你出多少钱我也不卖!”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他为何口出狂言?

2

这位老人名叫赵亦军,出生于1946年。

是一位地道的杭州人,同时也是杭绣的唯一传人。

他的家境贫寒,但家人还是咬紧牙关供他读完了小学。

毕业后的他决定寻找工作来贴补家用,但是13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工作呢?

他除了在画画方面有些天赋外,也没有什么特长,因此对未来感到十分迷茫。

1960年,杭州市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成立了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允许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报名。

机缘巧合之下,赵亦军得知了这个消息,热爱画画的他立马就去报名了。

更好的消息是,这所学校允许他们半工半读,经济方面的问题也解决了。

来到学校里,一共有四门手艺课供他学习,却没有他最喜欢的绘画。

退而求其次的他把第一志愿填上了感兴趣的木雕,第二志愿就随手填了一个刺绣。

而这个刺绣来头不小,可不是简简单单地绣个花草这么容易的。

这所学校成立的刺绣班要学习的是杭州本地一种特殊的刺绣——杭绣!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温婉的江南苏州,有着闻名天下的四大刺绣之首——苏绣。

苏绣的图案秀丽柔美,针法细腻生动,且传承人多为女子,小小的刺绣里蕴含了独属于江南女子的柔和与才情。

不过作为“丝绸之府”的杭州也同样不甘示弱,有着自成一派的杭绣。

杭绣与其他刺绣不同,它的针法多变灵活,风格也是独树一帜,分为“宫廷绣”和“民间绣”。

前者专门为皇室宫廷缝制各种服饰,后者则绣官服、被面、壁挂、屏风等,可谓上下贯通,别具一格。

杭绣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因为当时的皇室贵族偏好杭绣的古朴大气,因此将一批手艺绝佳的绣工召集到宫中。

然而这些绣工的性别全部都是男性。

这是因为古代男女有别的观念,如果绣工多是女性,难免要和皇帝官员这样的男性多有接触,于名声上来说不好听,而男绣工则要方便许多。

加之所缝制的官服中需要展示出男子的阳刚之气,而女子的针法多温婉秀气,因此绣工就全部由男性来担任。

久而久之,杭绣的手艺就只有男性会了,在漫长的历史中,还演变出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因此也被称作“男工绣”。

在清末民初时期,会杭绣的手艺人还多达二三百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传承人的数量却开始急剧减少。

为了保留下这一传统文化,因此在杭州成立了专门的学校,也就是赵亦军报名的这所。

不过在这场报名里,学校小小的使了个“坏”。

但凡是志愿里选择刺绣的,无论是不是第一志愿,都会被归到刺绣班,因为培养杭绣接班人的任务刻不容缓。

不限性别,不限年龄,一切所谓的糟粕规矩在“传承”二字面前都无足轻重。

赵亦军被收入到刺绣班学习,班里一共有三十多名同学,而加上他,才只有6个男生。

这个班的老师是张金发,他可不简单,正是当年杭绣手艺最出名最好的传承人。

老师名气大,脾气也是大,只要学生绣出来的作品不符合自身该有的水平,他就会拿起剪刀毫不留情地剪碎。

可是这些刚刚接触杭绣的学生们哪里立刻学会这门难上加难的手艺呢?

杭绣不仅仅是拿起针线去缝制一副作品,还有设计草图、上线稿、配置丝线、设计缝制顺序等等这些复杂的工序。

由于针法复杂、技巧多变,很多人往往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坚持不了了。

班里的学生刚开始学,就天天叫苦不迭,因为缝制杭绣的针法太过细密,手总是被扎破,而滴落的血会直接破坏掉一副作品。

再加上有这么一位严厉的老师,很多人往往学了一段时间后就坚持不了了。

想要学好杭绣并且坚持下去,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难度的操作和高压的学习环境劝退了太多的人。

赵亦军和其他同学一样,也面临着这些困难,但是他并没有轻言放弃,反而越挫越勇。

手被针扎破了没关系,将伤口处理好,就继续坐在桌子前进行杭绣的练习,他的一针一线,极其认真仔细。

绣的不好作品被老师剪碎也没关系,他就找来新的布,重新起草绘画,直到完成一幅令老师满意的作品。

桌子前枯燥乏味地坐一天,满手都是伤口,这样艰苦的学习让同学们都放弃了杭绣,好多人都借口各种理由离开了班级。

他认真的态度得到了张金发的认可,在日常的学习上,老师总是会亲自指导,倾囊相授。

随着技巧的进步,他拿着针线的双手愈发熟练,慢慢地也就乐在其中了。

到了最后,竟然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甚至成为了他往后一辈子的事业。

老师看穿了源自于他骨子里对杭绣的热爱和执着。

1985年,张金发正式将他收做自己的最后一个弟子,他们二人以师徒相称。

他成为了真正的杭绣传承人。

可是没过几年,张金发就与世长辞,只剩下赵亦军这个唯一的杭绣传人。

他把和老师一起合作完成的《释迦牟尼》放在家中,时不时会仔细观摩,以此激励自己在杭绣这条道路上往前走。

这些年里,他绣出了很多精美绝伦的杭绣作品。

3

下面是他的几幅刺绣。

这副作品绣的是六臂观音,这是观音大士的法相之一。

赵亦军用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等十几种针法,将大士的庄严和慈悲同时呈现在画面上。

大士的目光向下看去,仿佛是在俯瞰苍天之下的芸芸众生,眉眼温柔祥和。

左手持青莲,右手捻珠串,六只手臂上各拿着不同的法宝,表示六度波罗蜜,也意味着大士心系苍生、斩妖除魔的无畏。

在灯光的照射下,针线的表面泛起金色的光泽,整个佛相弥漫着金光,显出一层神圣不可侵犯之意。

这是他的另一幅作品。

这同样是一幅观音相,但与上一幅不同,这幅作品中的大士更显慈悲与温柔。

他身后一轮圆光流露出佛法的圣洁,身旁的两个童子正在活泼地嬉笑打闹。

大士白衣胜雪,端坐在层层祥云之上,观察着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针线表面洁白的光泽更为大士笼罩上一层神圣的光辉。

可以看出,赵亦军的作品选题多半和佛教有关,这与他的一场重病息息相关……

老师去世后,他不断地缝制新的作品,虽然作品越来越精致,质量也算是上乘,但他总觉得缺点什么。

他需要一幅能够打破常规作品的传世巨作,把杭绣这门手艺真正地流传下去。

为此他一直在思考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才配得上“传世巨作”这四个大字。

仅仅是凭借精湛的技术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作者的精神与作品合二为一。

可是他还没有拿起针线绣出传世巨作,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就找上了他。

赵亦军的身体垮掉了,他还没有开始拿起针,手就已经不听自己的使唤,来回发抖。

卧病在床的他万念俱灰,当时他才49岁,传世巨作没有缝出来,继承人也没有找到,自己却被困在小小的病床上。

为了排解心中的忧虑,他拿起几本佛经开始翻阅,企图通过经书中的澄澈空明使自己放松身心。

在阅读佛经的过程中,他突然就有了灵感,杭绣这门手艺,和佛教其实是非常契合的。

自古以来,杭州就是有名的佛教圣地,在杭绣最为鼎盛的南宋时期,佛堂上挂的屏风和经幡也多半是杭绣的手艺。

意料之外的疾病让他对世间万物看淡了许多,心境的更进一步促使他对杭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出院后,赵亦军的指尖失去了知觉,但他没有气馁,自己年轻时那股学习杭绣的冲劲仿佛回到了身上。

他依然能够将小小的绣花针捏得牢固。

起稿、配线、走针……他每天在桌子前一坐就是8小时,雷打不动,开始了《观经图》的缝制。

他的手指翻飞如燕,紧绷的丝线像在树枝间翱翔的鸟雀,穿梭于绿叶和繁花之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地绣制出了《观经图》,几十年的心血和功力都凝结在这个作品中。

从1994年动针,到2010年收尾,他用了17年的时间。

动针时,他满头黑发,精神矍铄;收针时,他白发苍苍,身形略微佝偻。

2010年,赵亦军把《观经图》带到第二届中国浙江美术精品博览会上,一经亮相就惊艳世人。

可是面对收藏家给出的巨额收购价,他却不为所动,直接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很多人一看他不愿意卖《观经图》,转而又去向他求取其他的杭绣作品,可是赵亦军还是拒绝了。

这是因为在他的心底所坚持的一个执念……

4

“我之所以能一直坚持下去,刚开始是一种爱好与技能,到后来就是内心的责任感。”

“如果我不坚持,这项技艺就失传了。既然师父教给了我,我就要把它做到底。”

作为杭绣唯一的传承人,已经77岁的赵亦军这几十年来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继承这门手艺。

年轻人不是嫌麻烦就是觉得赚不了钱,压根没人愿意拜他为师。

为了给世人留下有关杭绣的资料,赵亦军拒绝了前来购买作品的人,还编写了一本《源自南宋的宫廷——杭绣》。

哪怕百年之后他不在了,也会有本书记录着杭绣曾经的辉煌和光彩。

时至今日,他还在不断地更新校对这本书,希望把杭绣更加准确地保存下来,他的笔记里全都是红色的标注和补充资料。

杭州市政府在得知了杭绣没有传人的情况后,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为他专门开设了杭绣的课程,每学期都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习。

现如今的社会飞速发展,平常人哪怕能安静地坐在桌前十分钟都已是难事,就更不要说赵亦军在这刺绣的桌前坐了几十年。

他专注于杭绣的一针一线,即使在出名后也不为金钱所动,只是认真地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

用17年完成一幅作品,如此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浮躁的世间实属不易。

针下的佛祖俯瞰着芸芸众生的轮回,赵亦军则等待着杭绣再次辉煌的时候。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