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微资讯!北京历史上的“元中都”
来源: 个人图书馆-北京的骑士      时间:2023-06-30 11:32:44


【资料图】

01040506“朝仪”自元中都时期开始至元八年(1271)年底,忽必烈下旨,建国号为“元”。而在此前不久,刘秉忠、许衡等汉臣主持订立的朝仪,被派上了用场。朝仪的订立,始于至元六年(1269)。在未立朝仪的时候,凡遇到重大庆典活动,蒙古的大小官吏,不分贵贱,都会聚集到忽必烈的帐殿前,熙熙攘攘,一片混乱,如同农贸市场。执法官嫌人员过多,场面过乱,于是挥杖驱赶,逐去复来,顷刻数次。这在蒙古官员眼里算不得什么,但汉族官员却对此很不满意。尤其是在邦国朝贡的庄重场合,确实有失体统。汉臣订立的朝仪,是在至元八年八月,也就是忽必烈寿辰日举行“天寿节”典礼上开始使用的。随后,每逢元旦朝贺,冬至进历,册立皇后、太子,诸国来朝等重大典礼活动,也都用这套朝仪。当然,忽必烈批准并实行的朝仪,也渗透了一些蒙古旧俗。比如,皇帝、皇后列坐御榻,同受朝贺;朝仪结束后,还要举行蒙古传统的质孙宴等。所谓“质孙“,就是华丽的衣服;质孙宴包括宴饮、歌舞等内容,这属于带有鲜明蒙古草原特色的风俗。据说,朝仪开始使用后,刘秉忠曾向忽必烈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一段往事。刘邦在看过朝仪后,感慨道“吾乃今知皇帝之贵也”。刘秉忠或本想邀个宠,未料到忽必烈竟回了一句:“汉高眼孔小,朕岂若是。”对新的朝仪,忽必烈没有表现出刘邦那样地喜出望外,或是有缘由的。刘邦毕竟只是小小亭长出身。而作为成吉思汗嫡孙,早已拥有大汗无上威严,习惯于臣民匍匐在地、叩首朝拜的忽必烈,眼界确实比刘邦大得多。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