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正文
着力培育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 模范践行者
来源: 中工网      时间:2023-08-29 11:31:2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青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人,必须要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然而,生态意识的建立并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自然形成,需要经过长期、不断地体验、感悟、教育、强化、筑牢,以到达从生态意识到生态文明行动的一脉相承。因此,需要在全社会各层面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性经验、主动学习等,直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自然,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从理性上认知和遵循生态法则,培养生态伦理行为,自觉自愿成就生态文明行动。青少年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依托青海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教育为抓手、以家庭教育为延伸,不断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和养成生态友好行为。

一、打造生态学校,守好教育主阵地

生态学校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教育紧密相连,近年来,生态学校的内涵逐渐演化为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学校,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习惯的学习者。


【资料图】

青海省积极探索生态学校的落地实践,目前省内已建成40所生态学校,覆盖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学段,其中,西宁市七一路小学、西宁市第一中学等七所生态学校(湿地学校)被共青团青海省委授予“共青团绿色课堂实践学校”称号,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课堂获得了生态文明的知识、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青海的生态学校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元素有效融入到校园建设中,将生态文明与“德育”充分结合,积极搭建青少年走进自然、感知自然、享受自然的交流参与平台,有力地推动了自然教育规范化、体系化、特色化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影响,进一步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编写生态教材,用好丰富自然资源

生态教材通过呈现系统化的生态知识以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理念、丰富生态情感认知、养成良好生态习惯,最突出的特点是“本土化”,结合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将自然景观和生态理念以文字的方式展现在教材中。

青海省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成效,不断丰富生态教材,扩大生态教材的使用范围,在推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于2018年发行西宁教育“绿色发展”校本教材,并在不同学段积极投入使用,使绿色发展理念在校园中落地生根;2022年,《青海刚察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青少年版)》作为青海省首本自然保护地教育教材正式出版发行,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价值系统地体现在教材中;2023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西宁首部自然教育系列丛书——《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系列丛书》,进一步凸显了自然的生态价值和育人价值。截至目前,青海省编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系列读本和课程用书、国家湿地公园系列读本和课程用书等16类课程(读本),生态教材体系化的建设还在有序推进中。

三、开发生态课程,讲好青海绿色故事

开发生态课程是培育青少年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通常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方式来进行,并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拓展生态课程育人的渠道。生态课程依托地方绿色故事,深挖绿色资源,以“大自然”为重要平台,基于“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生态文明习惯”的教学指向,实现生态文明思想的广泛传播。

青海省以培养“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为育人目标,发展一系列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知行合一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理念。共青团青海省委精心打造“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共青团寒假生态环保小课堂,共计5.5万青少年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青少年自然教育项目面向国家公园内7所试点生态学校和省内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青少年开展生态教育课堂,累计受益青少年约1.8万人次,间接受益约5.4万人次;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青海省环境教育协会和西宁市园林植物园开展了“在大大的植物园里——探究植物王国”主题科普讲座及互动体验活动;青海大学依托“三江源生态”一流学科,整合学校七个院系资源,打造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四地”青海》通识选修课、《三江源生态》慕课课程等,进一步在课程教学中贯彻“两山”理念,引导青少年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

四、推动家庭教育,造好生态文明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家庭建设,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教育是推进以德树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延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就是要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从每个家庭成员自身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让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青海省以实际行动推动家庭落实生态文明责任,筑牢青少年生态文明认知的情感基础,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嵌于心的生活体验。“生态管护员”激发了农牧民保护生态的内生动力,是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在培育青少年生态文明理念方面,也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生态管护员在投身到国家公园建设的过程中,与野生动植物距离最近、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不仅增强了自身保护生态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还以点带面将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传递到家庭和社区,通过讲述巡护管理、科研监测等方面的日常工作,在家庭内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带动青少年增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情感。除了依托国家公园推动青少年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青海省还从多角度着力,发挥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启蒙教育作用。例如,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举办的“童心 同心 共铸初心——携手保护蓝色星球”家庭亲子实践活动;青海省三毛幼儿园举行“高原儿童爱绿色”亲子生态环保主题绘画作品展等都很好地营造了家庭生态文化氛围。同时,青海省妇联通过创评绿色家庭和绿色家庭示范户,在社会面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呼吁以家庭为单位做绿色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推动者。

五、开展自然教育,架好实践育人桥梁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自然资源依托,以人与自然为核心,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体验式参与的方式引导青少年走进自然、学习自然,站在自然与人类共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的主题性教育过程,其指向是让青少年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友好行为。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自然教育融合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将课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馆等更直观接触和有趣味性的地方,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

青海省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是开展自然教育的天然场所。青海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等,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进保护地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认定31个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前往自然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开展自然生态实践活动。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管控区,核心保护区只对科研开放,一般控制区可以开放旅游,满足公众进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要求,是进行自然教育的天然场所。祁连山国家公园以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为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祁连山特色的生态体验、自然观察以及自然教育的新路子,举行“亲近自然 观察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主题活动等,让青少年在沉浸于大自然中感悟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探索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融合发展,借助拉伊大赛、徒步大赛、生态研学等活动,普及青海湖的自然环境知识,吸引社会各界参与青海湖保护;青海在全省范围内多次开展“争当‘河小青’”“‘河’我一起保护母亲河”“保护三江源,共筑生态屏障”等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全省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实践中,并入选了全国河流守望者百佳案例;共青团青海省委重点建设和支持了一批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年林、生态草原项目,广大青少年积极用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全省各级团组织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年林建设植树活动315场、种植各种各类树苗30万株,持续打造团省委北山“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各类绿色实践,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理念,让青少年在行中学、行中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增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推动青少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

诚然,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对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尚需要不断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也应该更加明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还需要日臻完善。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既有现实效应,又有长远意义。青海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各环节,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系统化、持久性的教育内容,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培养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进而带动万千家庭成为人类美丽家园的建设者、守望者,使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民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生态道德的新风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和尊崇,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

(张磊、汪成凤,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青海日报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